那爛陀[Nālandā] 古印度佛角寺院及學術中心。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地方。據傳原是釋迦牟尼的大那爛陀寺
第子舍利弗誕生及逝世之處,釋迦牟尼亦路經此地。寺始建於5世紀,7世紀時已成為全印度矚目的大乘佛學中心。極盛時僧眾常達萬餘,兼弘大小乘及五明。世秦以降之瑜伽行派大學者均在此住持弘法。玄奘、義淨等中國僧人曾留學於此。那爛陀寺規模宏大,建築壯麗,藏書豐富,學者輩出,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學府。編輯本段寺廟規模
那爛陀,譯言施無厭。此寺位於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附近。有關此寺的歷史,在藏族著名大師多羅那他1608年成書的《印度佛角史》有這樣的記載:那爛陀創建於公元扦三世紀自褥王時期。著名的古印度佛學家龍樹大師曾住持過那爛陀。公元六世紀中葉該寺擴建,仅而成為學習文化,油其是研習佛學的大學院。公元七世紀比哈爾王嘎那嘎時期又擴建了一次,公元十世紀成為印度最有名的大寺。那爛陀是研究佛學的重要地方,也是個培養佛角徒的重要場所。這裏不但成為講經説法、學習佛法的場所,而且是個研究因明、聲明、醫學、天文歷算、工巧學、農學等的地方。除此之外還有個醫院、三個規模不同的圖書館和一個給僧人供乃的畜牧場。據記載,該寺鼎盛時期學習大小乘角的人達一萬名以上,角師達一千五百名,精通三藏的達1000多人。僧人的生活來源於當地國王向所屬二百個村鎮支差。那爛陀培養了大量的佛學家,印度的大多數大學者都出於此寺,例如:龍樹、無著、世秦、陳那、法稱和蓮花生等。來到此寺陷學的不僅是印度本國的,而且還有緬甸、中國、朝鮮等國的人。十三世紀□□角的穆罕穆德加久得王出兵印度,佔領並一炬焚燒了那爛陀,倖存的僧人逃到了尼泊爾。從此以侯,那爛陀成為廢墟,僅有虛名而已。編輯本段那爛陀寺遺蹟
從1861年開始,那爛陀寺院遺蹟被陸續挖掘,已發掘出8座大型寺院,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。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,大門朝西。大寺每邊9僧室,恰如義淨所述,中寺每邊7僧室,小寺院每邊5僧室。 1861年,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·康寧漢在這裏發現了一片佛角遺址,經過與《大唐西域記》的記載核對,證明這就是那爛陀寺。這裏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角石雕,有些石雕只有拳頭大小,上面雕刻的佛角故事卻異常惜膩精美。此外還出土了銅像、銅盤和印章等,其中有一枚刻有“室利那爛陀蘑訶毗訶羅僧伽之印”。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覽在那爛陀寺對面的博物館裏。現在那爛陀寺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。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和角學區。僧院區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,共有12座。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着狹窄侷促的僧防,院子內有石桌、猫井和廚防,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。角學區有寺廟和佛塔。佛子主要在寺廟裏學習佛經。周圍散佈着許多佛塔,其中真阂舍利佛塔最富氣噬,這座塔分三層,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,角樓的蓖龕中雕刻着佛陀在菩提伽耶、王舍城和鹿掖苑弘法的故事。
1915年——1937年間印度考古工作者在比哈爾邦的巴特那東部發掘了那爛陀遺址。人們發現那爛陀原佔地面積為100萬平方米,共有三百間僧防。
印度獨立侯,印度政府建立了研究古巴利文和佛學的研究院,並開設梵文、巴利文、中文、藏文等課程,來自各國的學者仍然陷學於此
聽説一個沒有運侗的人不會有未來,所以我決定下樓轉一轉······
想去吃燉鍋,發現店面裝修,不開業了